首页 > 最新动态 > 行业活动 | 尽显文旅之美!上海视协短视频大赛获奖作品先睹为快
最新动态
行业活动 | 尽显文旅之美!上海视协短视频大赛获奖作品先睹为快
2024-08-0223


“上海电视艺术家协会第五届短视频大赛暨第三届大学生短视频大赛”自3月11日正式启动,经历三个月的征集,吸引了北京、山东、广东等22个省市40余家国内影视制作机构、短视频创作爱好者,以及来自中国传媒大学、同济大学、北京电影学院、上海戏剧学院、浙江传媒学院、山西传媒学院等143所高校学生的积极参与,共收到参赛作品3696部。最终,社会竞赛单元评选出“最佳作品奖”6部,“优秀作品奖”8部,“好作品奖”10部,入围作品16部;高校竞赛单元评选出“十佳作品奖”10部,入围作品10部。另外大赛还评选出最佳创意奖、最佳视觉奖、最佳制作奖和最佳系列奖各1部,优秀传播奖3部。


从数千部作品中遴选出来的60部获奖作品,究竟如何优秀?今天小编为大家从中选出三部带观众领略文旅之美的获奖作品,它们涉及文博、音乐、影视和建筑,用不同的画风、从不同的侧面描绘了上海这座城市的历史文脉和人文风貌。大赛组委会邀请相关专家对三部短片赋予短评,希望可以帮助大家更深入和全面地解读作品。



上海博物馆、上海广播电视台融媒体中心
《了不起的宝藏·探宝上博》( 第二季)

(社会竞赛单元 最佳作品奖 最佳系列奖)


逞奇眩异数家珍

——评《了不起的宝藏·探宝上博》(第二季)系列视频

文/杨晓林


上博人用短视频介绍自家宝藏,是“逞奇眩异”,是“数家珍”。


25件国宝级重器,包括盘、觥、钟、椅、车、枕、炉、印、银锭、盒、碗等日用品,甲骨文、玉器、根雕、绘画、碑帖书法、俑、塔等艺术品,可谓彝鼎圭璋,件件至尊至贵,个个价值不菲,呈现了从新石器时期到近现代的文化传承,让人目不暇接,思接千载之上,神游百代以外,刹那见就走进了华美丰盈的中古生活,浸润在沉博绝丽的历史现场,留恋沉溺在流风遗躅中而烂柯忘归。


超常规的视听享受,皆拜新技术所赐。


短视频采用了运用X-CT、微痕提取技术、多光影采录特效技术,以动画元素、国风插画、水墨特效等为辅弼,画面精摄细剪,匠心独运,美不胜收。或见花卉虫鱼丝线绣,巧极天工是女红;或看花木葱茏庭院深,霞裙月帔仕女乐;或睹峨冠塞道迎太皇,鸣珂锵玉自蜀归;或望醉玉颓山盘膝坐,褒衣博带四高逸……加之配乐与之相和,声效金声玉振,高下相得,气氛满满,让观者如临其境,如睹其面,如闻其音。画外解说浑厚铿锵,分风劈流,喷珠噀玉,无幽不烛。短短几分钟,不但呈现了珍品的样貌姿态质地,使尘封千年的旧物古董再现勃勃生机,且推宗明本,阐幽探赜,循名责实,详述了重器名品的家世渊源流传,融史实、逸闻和评赞于一体,博物洽闻,充满着机趣和哲理,妙语解颐,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总之,这是一组品相极佳的视频作品,悦目悦耳悦心,在视听上直接拉升了展品的档次,堪称本次大赛之上品。


(本文作者系同济大学电影研究所所长、编剧、上海电视艺术家协会理事)




文汇报社、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组委会办公室
《爱音乐 爱上海》
(社会竞赛单元 优秀作品奖 优秀传播奖)

从镜头里流泻的音乐旋律

——评《爱音乐 爱上海》系列短视频

文/简平


五集系列短视频《爱音乐 爱上海》,生动呈现了第39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举办之际,上海与国际艺术家之间碰撞出的火花,将独家访谈、城市漫步、舞台演出等多向度内容交织成一体,向世界发出“一起来上海这座音乐之城”的浪漫邀约。作品不仅用镜头传达出纪实性的真实感、叙事性的亲历感,而且画面精美、鲜活、流畅,仿佛是从镜头里流泻出的音乐旋律。


视觉上,这部作品以明快的色调烘托出了上海春天的美丽景象,光影运用巧妙,增强了画面的立体感和层次感。在展示上海城市风貌时,自然光与人工光的结合,既展现了白天的明亮清新,也突出了夜晚的璀璨迷人,光影的对比,凸显了建筑的美感和城市的活力。作品通过更广泛的视角探索了上海这座国际大都市的魅力,不仅有外滩天际线、武康大楼、音乐厅、音乐学院、市三女中等著名地标,还包括了上海博物馆的三星堆特展等对海外观众而言相对陌生的“小而美”的文化场景,这些元素都成为了“爱上海”的有力注脚。


整部作品的镜头语言十分细腻。国外艺术家们徜徉在上海街头时,跟随镜头记录了他们与这座城市之间的情感交融。法国古典吉他演奏家凯蒂·马丁在武康大楼前即兴弹奏时,镜头不动声色地推拉,不仅展现了她手指拨动琴弦的细微动作和脸上的陶醉神情,还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她的内心独白:“我感受到风的流动,手拨弦时也能碰到阳光,好像我的曲子跟当下的上海一起呼吸,这样的感觉真好。”同样,意大利爵士手风琴演奏家西蒙·赞吉尼在黄金城道樱花树下的街头表演,镜头不断地切换他欢快的眼神、观众的热情和周边的环境,凸显出艺术家对上海这座城市的亲身体验:“每一个街角都有截然不同的风景等着你。”


作品在镜头的构图和运动方面都设计得非常精心。讲述法国爵士喜剧乐团的第一个镜头特别让人震撼,艺术家们在楼道上演奏,仰拍的镜头将楼道表现得如同圆号一般。在拍摄舞台上演出的歌剧《塞维利亚的理发师》时,运用了多种镜头类型,全景展示了宏大的舞台布景和观众的反应,中景聚焦于歌剧演出场面,特写镜头则捕捉到艺术家们情感的瞬间流露。而在街头、剧场漫步时,扮演剧中角色的各国艺术家用不同语言录制的旁白,表达了音乐在不同国度都能找到情感相通点的心声,不仅拓展了作品的文化交流和沟通的层面,也增强了跨文化传播的特质和魅力。作品中圣马可童声合唱团的演唱与上海的城市景观交相辉映,使整个视频充满了诗意和美感,与“爱音乐”高度契合,同时也提升了作品本身在整体上的艺术质感。


(本文作者系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上海市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称号获得者)



刘力园、苏一心、田帅、张羽飞

《礼查饭店——影戏之沪上初见》

(高校竞赛单元 十佳作品奖 优秀传播奖)

再现历史建筑记忆 弘扬海派文化精神

——短视频《礼查饭店——影戏之沪上初见》点评

文/赵建中


建筑作为城市的标志性元素,对一个城市的风貌与底蕴起着决定性影响,例如,法国的巴黎圣母院、英国的威斯敏斯特教堂、北京的故宫等这些带有厚重的历史记忆的建筑,都成了这些城市的重要标识。礼查饭店(现为中国证券博物馆)始建于1846年,是上海开埠以来第一家由西方商人开设的现代化饭店,中国的第一盏电灯、第一场电影、第一部电话、第一次交谊舞会,乃至新中国的第一个证券交易所,都与礼查饭店有关。上海应开放而生,因开放而兴,礼查饭店就是很好的见证。


短视频《礼查饭店——影戏之沪上初见》讲述了礼查饭店的“前世今生”,特别是它与电影的渊源关系,虽然不到5分钟,但内容扎实饱满,既给观众作了知识普及,也给观众带来了启迪。该视频讲述了礼查饭店建造的沿革;著名历史人物与礼查饭店的交集,如物理学家爱因斯坦、美国作家埃德加·斯诺、英国哲学家罗素等都曾在此地下榻,周恩来、邓颖超夫妇也因躲避追杀在此居住。同时,该视频还展现了礼查饭店与电影的不解之缘。1897年,哈利·威尔比-库克在此进行了中国的首次电影放映;《茉莉花开》中章子怡在礼查饭店的阳台眺望;《建国大业》中蒋介石设宴招待毛泽东在礼查饭店孔雀厅取景;最后,主人公走出礼查饭店对着观众说:如今外白渡桥成了很多经典的电影镜头诞生的地方,如果你欢喜电影,那就快来这里打卡。该视频通过再现礼查饭店的历史记忆,表现了上海开放、包容、创新、得风气之先的城市特征,也体现了编导对电影的情怀。在保护与修复上海历史建筑的同时,挖掘历史建筑背后的故事,有助于展现上海这座伟大城市的光荣历史,传承与弘扬海派文化精神,增强上海市民对自己所生活城市的热爱与自豪感,提升城市发展的软实力。就此而言,作为“第五届短视频大赛暨第三届大学生短视频大赛”的获奖作品,《礼查饭店——影戏之沪上初见》是一个很好的样板。


该视频在艺术表现上也有较高的完成度。比如:一是采用交互式讲述引导观众穿梭于不同的历史时空,叙事方式巧妙。二是镜头切换自然流畅,如用“你想看伐,票价一块”一句旁白,就将礼查饭店最早的电影放映切换到1927年电影《盘丝洞》的放映。三是镜头语言简约,比如用箱子盖内衬上贴着的周恩来与邓颖超的生活照与桌子上摆放的衬衫表明他们在礼查饭店起居;通过拍摄周恩来望着黄浦江的背影,表现他对中国革命该往何处去的思考。三是通过摄像机的推、拉、摇、移、跟等在运动中进行拍摄的方式,多方位展示具有新古典主义风格、被誉为“上海著名的里程碑建筑”的礼查饭店在建筑美学上的特色。五是配乐风格多样,体现了中西融合的特点,为影片的气氛烘托起到了积极作用。


短视频是目前最为观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之一,期待上海的影视工作者积极行动起来,深入挖掘上海历史建筑背后的故事,以及与此相关的海派文化的历史内涵和时代价值,不断总结短视频的艺术规律,拍出更多优秀作品,为打造上海城市形象、弘扬上海城市精神、推进上海城市发展助力。


(本文作者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上海电影评论学会理事)




令人期待的“上海电视艺术家协会第五届短视频大赛暨第三届大学生短视频大赛”颁奖仪式,将于2024年8月8日(星期四)14时,在上海文艺会堂3号楼三楼多功能厅(延安西路200号)举办。


欢迎广大短视频从业者、爱好者,以及感兴趣的读者朋友,扫描下列二维码,通过照片直播方式参与活动。







文编 | Ray
美编 | Yep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